法院判决监护权变更主要依据是什么?
2025-08-13武汉离婚纠纷律师
法院判决监护权变更主要依据是什么?
在审理监护权变更请求时,人民法院会重点考察原监护人是否能够继续妥善履行其监护职责;是否存在不利于被监护人健康成长的情况;以及拟变更后的监护安排是否更有利于保障被监护人的权益。此外,法院还会考虑被监护人的意愿(如果年龄足够大以至于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)以及其他相关因素。
【法律依据】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零八十四条
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,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。离婚后,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、教育、保护的权利和义务。
离婚后,不满两周岁的子女,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。已满两周岁的子女,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,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,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。子女已满八周岁的,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二十六条
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未成年人,经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同意,或者在必要时,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指定临时监护人:
- (一)因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,需要他人照顾;
- (二)遭受家庭暴力、虐待、遗弃等严重侵害;
- (三)其他需要指定临时监护人的情形。
变更监护权是否需征得孩子同意?
变更监护权是否需要征得孩子的同意,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及其认知能力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的相关规定,当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(通常是八周岁以上),在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重大决定时,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。
【法律依据】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二十七条
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。
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,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:
(一)祖父母、外祖父母;
(二)兄、姐;
(三)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,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、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三十五条
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。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,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。
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,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,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,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,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、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。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,监护人不得干涉。
法院在处理监护权变更案件时,将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,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,以确保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得到充分保障。